找到相关内容273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从《六门教授习定论》看习定的入门方便

    威仪正知而住者”,是指修行者在动止威仪上能够善用其心,远离一切邪见过失。由此四因,戒得清净。  7、出离果:吕澂先生说:“今于加行定位谈果,乃藉果以明因也。加行趣向,在求出,故名出离果”。[28]说出...、慧”合称“三学”,此三学是如来妙智实证圆满法界大悲平等流出的,清净无染,远离过恶,能除众生迷惑,启迪智慧,令其解脱出,所以又称“三无漏学”。三学之中,定学是核心,是枢纽,它起着上承净戒,下启觉慧的...

    唐思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5748291.html
  • 《弥勒之道》略述

    不乐在家求出。 (前二句出自鸠摩罗什三藏之《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》。) (后二句出自义净三藏之《佛说弥勒下生成佛经》。)  祈寂灭道而出家。早起出家夜成道。正觉之时震三千。六欲梵天同欢悦。】(第一句...微风吹动音和雅。演说归依佛法僧。】(此段出自鸠摩罗什三藏之《佛说弥勒大成佛经》。)  略述 人们见了这些宝物后,心中并没有贪取执著的念头,反将这些东西弃于地上,就如同瓦石、草木、土块一般而心生厌。并且...

    慈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71348948.html
  • 炖煌本坛经校刊记(1)

    一日,唤门人尽来。门人集讫(17),五祖曰:吾向汝(18) 说世人生死事大,汝等门人终日供养,只求福田,不求出生死苦海。汝等自性 [卍]迷,福田(19)何可救汝!汝总(20)且归房,自看有智(21)...作一偈来呈看,悟大意即传衣法,禀为六代祖[卍]。有一上座名神秀,忽于南廊下书无相偈一首,五祖令诸门人尽诵。悟此偈者,即见自性[卍];依此修行,即得出。 [P419]   一五  慧能(41)曰:我此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54150118.html
  • 略述北传四部《阿含经》

    叙说佛陀以调马法、良马、恶马等譬喻教化弟子。  (14)释氏相应:叙说佛陀为摩诃男及诸释氏说各种法。  (15)无始相应:叙说众生无始生死以来,长夜轮转,所以父母无量,苦乐亦无量,当求出生死。  (...:叙述四食:粗抟食、触食、意思食、识食可资益有情肉体及精神,令得住世。若于四食无贪、无喜,则无忧悲,亦无尘垢。  (3) 谛相应:叙述四圣谛诸法,并劝应急求现观四圣谛,应勤学四圣谛,以生死苦,...

    石颖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05050839.html
  • 从佛教各宗各派说到各种修持的方法(中)

    东西?」   禅师是住三界之中,照样吃饭睡觉,而不被三界的物慾所染。是住而不住,不住而生其心的当下肯定,自然非云水僧心外别求出三界的见地所能匹俦。   六祖坛经上说:「佛法在世间,不离世间觉...触者,是人速得菩萨之位。」   「若有戴持之人,见其男人、女人、童男、童女,乃至异类,诸有情身,如是得所见者,悉皆速得菩萨之位。如是之人,而永不受生病死苦,受到苦,而得不可思议相应念诵。」  ...

    星云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41151279.html
  • 从“天台教观”论“代众生忏悔”之思想与实践

    31] 正因一切众生于无量劫以来互为亲眷,并在无明覆盖下,恩怨情缠不断,苦恼丛生,因此,有幸得遇佛法,又知求出苦海者,理应为自忏悔,也要为他忏悔,使彼此宿怨消除,以免互相障碍解脱[32]。 故,笔者...配合“代众生忏悔”之实践,一方面达到帮助众生令其苦得乐之愿行,一方面则在实践的过程中,能对缘起诸法有更深刻的体会,早日证得实相。   关键词:1.慈云遵式 2.天台教观 3.忏悔 ...

    释大拙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60651525.html
  • 《俗语佛源》选摘㈡

    观经》卷五指出:”精勤修习,未当暂舍,如救头燃。“谓佛教徒求出生死苦海,当以急迫之心精进修持,不容懈怠,火烧眉毛之意与此相似,情势紧迫,必须立即设法去解决眼前的因境,俗谓之“火烧眉毛,且顾眼前”。如...的这门来,燕顺也了家中可也耳根清净。”(禹振声)  【六贼戏弥陀】“六贼”比喻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六种尘境,“六贼”以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这“六根”为媒介扰乱人心,使人失去智慧、定力 等“善法”...

    赵朴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1751785.html
  • 怎样读“妙云集”(2)

    得失成败来衡量佛道,这里落于一世观的短视人生观,是不够了解佛法三世因果的无限深义。所以才今生如果“生死未了、如丧考妣”,学了佛后,便非万缘放下,专提向上一着不可,于是厌弃世事,急求出,此所以被太虚...十二门论亦云:“若不知二谛,则不知自利、他利、及共利”。释尊应现人间,席不暇暖的说了四十九年的佛法,其目的就是为使我们这些颠倒苦恼的众生,转迷成悟,断惑证真,苦得乐,从自利利他的实践中,积集福智资量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283151812.html
  • 佛光教科书:《佛教与世学》(2)

    那么您自身如何出三界?又如何去救度众生呢?”观察敏锐的桂琛禅师,机锋灵敏的回答说:“你所谓的三界究竟是什么东西?”禅师住在三界中,照样吃饭穿衣,睡觉拉屎,却不受三界的物欲所染,是住而不住,不住而生其心的当下肯定,自然非云水僧心外别求出三界所能相比。   相传唐朝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的化身,时常背着袋子在社会上行慈化世,也常荷锄戴笠下田耕作。有一天,当他跟着农夫一起在田里插秧时,心有所感,便吟出了一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0051958.html
  • 台湾观音感应故事及其宗教意涵

    教义上的根缘。而往生西方净土世界确为编印观音感应录的精神动力,民国时期弘扬净土的著名僧侣印光法师,在为李圆净编录的《新编观音感应录》序文中便明白阐述:「修持净业,以求出此五浊世,速得上预于莲池海会,...垂济度。普  门品所谓:「应以何身得度者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。」不但现有情身,即山河船筏,桥梁道路,药草树木,楼台殿阁,亦随机现,总以苦得乐,转危  为安为事。凡遇刀兵水火,恶病恶兽,怨家对头,恶鬼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301051982.html